2015.
23
珠已成为佛发的组成部分,不可或缺。而明
清的佛像特别是江浙地区的木雕上,髻珠大
而显,多呈椭圆形,在加彩像上可见被染成红
色,极为醒目。(图13-18)
也即是说,此细节特征最早偶见于北
朝 ,盛 唐 ,到 中 晚 唐 、五 代 时 流 行,宋 明 时 依
然 可 见 。时 代 越 晚 ,髻 珠 越 大 ,由 早 期 的 椭 圆
形发展为正圆形。
而南京栖霞山石窟有二尊单尊的石佛立
像 ,着 包 覆 双 肩 的 通 肩 式 大 衣 ,站 立 于 圆 形
覆莲台座上。其头部轮廓圆缓,有文章认为与
《历代名画记》所谓张僧繇的“面短而艳”的画
风相似,从而判断像应是南朝所雕。实际上,
抛开别的造像特征不谈,光从佛像的发式上分
析,也可判断此像的时代也绝非南朝所雕。
佛 头 为 螺 发 ,肉 髻 低 缓 ,与 底 发 的 界
限不明显,重要的细节是肉髻和底发之间
出现了一个硕大的圆形髻珠(图19)。从面
相看,应是元明时代之物。而从衣饰等形式
判断,应是晚唐五代之际所雕,可能与栖霞
山舍利塔大致同时。佛像颈部有接痕,头部
可能是后代修补而成的,因此显得稍大,这
样 一 来 ,自 然 也 就 与 所 谓 张 家 样“ 面 短 而
艳 ”的 特 征 印 证 了。
由上举之例可知,在东魏北齐时髻珠
已见滥觞,但仍属风毛麟角,这个不起眼的
细节,实际上是断代上不可忽视的特征,断
颈的佛头,往往一眼就可凭此髻珠有无、位
置及形式等推断出其大致时代。近年来出
现了许多仿制的山东北朝青州石佛,有的
竟出现了髻珠,遍查青州北朝的石佛,从来
没有带髻珠之例,仅此一端,也可证此像靠
不 住 。( 图 2 0 )
19
20
栖霞山的石佛立像
仿制的青州佛头
天艺术收藏